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用了一段话殷切寄语青年。他着重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青少年在推动历史长河发展的过程中似乎一直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青少年需要一个好的思想指引,因此,让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气腾腾的走进校园是必不可少的。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中国教育需要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学校李子洲校长在98年前确立的“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的办学原则,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今天,虽然时代变迁了,但这个根本问题并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校传承和弘扬校史中的革命精神,以“读书报国 铸魂育人”为理念,加强“大思政课”实践探索,能够给予全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一些经验和启示,全面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党进头脑。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构建长效机制。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履行党委主体责任,发挥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作用,做好思政教育的顶层设计。学校成立思政教育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分管教学工作副校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职能组多次召开了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会,全面统筹全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保障思政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达成。
二是精准发展定位,明确目标理念。学校将“金课”建设与“大思政课”建设相结合,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构建以“读书报国 铸魂育人”为宗旨的“大思政课”教育思想,做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显性思政教育与隐性思政教育相结合;紧紧围绕“大思政课”建设教学导向“准”、育人格局“全”、思政元素“齐”、覆盖范围“广”、教学团队“强”的目标导向。精准三个发展定位:第一,功能定位。立足“思政建设和改革研究、促进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评价体系完善、提升思政建设质量”四大功能,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第二,价值定位。为了、基于、围绕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增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目标定位。紧紧围绕“大思政课”建设教学导向“准”、育人格局“全”、思政元素“齐”、覆盖范围“广”、教学团队“强”的目标导向,力争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突破性成果。
三是挖掘红色资源,丰富课程内涵。学校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引作用,积极挖掘和构建二级学院专业思政元素,协调全校专业教师团队与相关部门交叉融合,着力打造和树立示范课的推广,实现全校资源共享。第一,掘“转战陕北”红色文化资源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的育人元素。学校将“转战陕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启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弘扬工匠精神、树立文化自信。积极探索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实现路径,用积极主动、喜闻乐见、入脑入心的思政工作方法,力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第二,组建校级“大思政课”示范团队,打造系列优秀共享案例。打通校级共享机制,实现师资精神力量共享、课程建设理念共享、课程建设技术共享、课程管理数据共享、课程优秀案例共享。第三,挖掘能源化工“工匠精神”与农学“三农精神”元素,创新实践教学的“大思政课”育人路径。探索实践教学活动中“大思政课”改革,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是“大思政课”建设“活起来”的亮点,实践证明“大思政课”评定成绩与实践教学成绩之间均呈正相关,实践教学的“大思政课”育人,对学生情感、价值观、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是抓好课程建设,提升育人能力。学校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学校依托“读书报国 铸魂育人”“大思政课”教学研究中心立项建设186项思政专项,培育了28门思政示范课,其中先后选取21门课程负责人在全校做了公开示范课,每次思政公开示范课,教务处都要求全校45岁以下教师签到参与,先后有581名教师参加了“大思政课”示范公开课观摩活动;各二级学院在遴选校级“大思政课”示范过程中,多数院系组织了院系级竞赛,将优秀课程选送教务处;各二级学院在遴选过程中,广泛发动教师参与,特别是广大中青年教师踊跃报名参与。根据《学校教学奖励条例》规定,“大思政课”示范以校级一流课程认定,每门课资助5万元建设经费。科学的设计,合理的激励政策,极大的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2019年以来,我校依托“读书报国 铸魂育人”教学研究中心持续开展“大思政课”示范课活动,取得突出育人效果,受到省厅领导和被兄弟院校的赞誉。
五是优化队伍建设,锤炼育德品格。学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教师政治学习制度,要求教师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引路人。常态化开展“大思政课”教学培训,通过专题辅导、教学观摩、教学设计、教学工作坊等形式,加深教师对“大思政课”内涵、目标及原则的理解,提升教师在教学中主动研究、加强思政教育的自觉。一是教研培训形式多样。围绕“大思政课”建设开展大范围、多层次、互启式培训和研讨,邀请省内外“大思政课”专家就如何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提升课程建设水平进行交流研讨和教学展示;二是增强团队教书育人荣誉感,激励教学投入。通过以赛促教,充分发挥“大思政课”项目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育人功能。
六是完善评价体系,明确激励导向。学校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的目标,构建了以评价活动组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评价体系。第一,“大思政课”评价的组织及运行方式。从学生视角、教学视角和课程视角三个方面展开。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评价的主体及评价活动的组织;主要是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评价即评学,以常态性评价、阶段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为主要形式;“大思政课”教学评价主体及评价活动的组织。“大思政课”教学评价即评教,采取学期评价,也可对单次教学进行评价(教学观察);以课程为单元的“大思政课”评价及评价活动的组织。课程评价的主体与教学评价的主体基本一致,采取集体评价的形式,立足于课程与教学过程材料的评价。第二,“大思政课”评价标准研制。“大思政课”评价标准应实现对思政各要素的系统关注,并凸显以下特征:课程注重建设性、教学注重形成性、学生注重发展性。第三,“大思政课”评价的方法。与评价对象相对应,“大思政课”评价的方法体系主要包括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评价方法、教学评价方法和以课程为单元的评价方法。
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以下简称“马研会”)、中国实学研究会、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榆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按照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研讨会全程线上举行并对外开放,参会人数近4000人次。全国思政课教师和我校师生齐聚一堂,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进行集体备课听课,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认识,让党的二十大精神第一时间“带着热气”进教案、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除了和老师一起融入课堂,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新理念、新提法、新论断,探究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精神外,还以自己的专业角度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让火热的宣讲在青年学子心中种下一粒粒“种子”。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青年人现在正处于学习的黄金阶段,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青年学子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学习,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好青年,要勇敢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用行动书写当代青少年最美的人生华章。所以,我们青年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深刻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要让党的科学理论和初心使命入脑入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